一、观点
 
曲靖一中的高考神话:一班59个学生全上600分。
 
做法:研究近年高考试题,命制8套模拟试题。
 
启示:高考试题隐藏最多高考信息。
 
二、特点
 
(一)形式上:
 
1、减少到取消组合题,命题视野开阔,不受线索限制
 
07一组“17世纪以来,中国的军队在组织、性质等方面几经转变”,08、09完全取消。
 
2、大多数试题以新材料、新情景为切入点,材料形式多样化(相片、示意图、表格、地图、文献等)。
 
07材料选择题——13、15、18、19、21、23等6题;
 
08材料选择题——14、15、16、17、19、20、21、22等8题;
 
09材料选择题——15、17、18、19、20、21、22、23等8题。
 
(二)内容上:
 
1、考察较多的知识点:
2007—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科考点
 
    
        
            | 
             题号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 
             12 
             | 
            
             帝王谥号 
             | 
            
             阴阳方位 
             | 
            
             姓氏来源 
             | 
        
        
            | 
             13 
             | 
            
             武周之代李唐”的意义 
             | 
            
             《康輶纪行》 
             | 
            
             汉初南方楚文化影响 
             | 
        
        
            | 
             14 
             | 
            
             八旗制早期特点 
             | 
            
             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 
            
             唐代文化“南朝化” 
             | 
        
        
            | 
             15 
             | 
            
             湘军与近代军阀关系 
             |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一战 
             | 
            
             汉至宋经济重心南移 
             | 
        
        
            | 
             16 
             | 
            
             新军主要特点 
             | 
            
             陕甘宁边区选举制度 
             | 
            
             辽与西夏的比较 
             | 
        
        
            | 
             17 
             | 
            
             国民革命军特点 
             | 
            
             废除治外法权 
             |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 
             18 
             | 
            
             近代民教冲突 
             | 
            
             新中国成立意义 
             | 
            
             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 
             | 
        
        
            | 
             19 
             | 
            
             八国联军对北京分区占领 
             | 
            
             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 
            
             台儿庄战役特征 
             | 
        
        
            | 
             20 
             | 
            
             整理党务案影响 
             | 
            
             日本殖产兴业 
             | 
            
             法国18世纪中期专制王权强化 
             | 
        
        
            | 
             21 
             | 
            
             50年代末左倾错误影响 
             |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 
            
             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 
             | 
        
        
            | 
             22 
             | 
            
             “三个世界”划分的目的 
             | 
            
             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 
             | 
            
             工业社会后工厂纪律严格 
             | 
        
        
            | 
             23 
             |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二战对朝鲜半岛影响 
             | 
            
             20世纪全球化 
             | 
        
        
            | 
             37 
             | 
            
             美国反危机和反法西斯 
             | 
            
             唐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 
             | 
            
             两税法前后赋税制度变化和取消农业税 
             | 
        
        
            | 
             39 
             | 
            
             绍兴和议、金迁都燕京 
             | 
            
             土尔扈特人回归 
             | 
            
             三角贸易 
             | 
        
    
 
 
 
 
(1)中国古代史:
 
文史常识——07谥号;08阴阳;09姓氏来源。
 
唐史——07武周之代李唐;08唐代科举制度;09唐代文化的南朝化、两税法。
 
民族关系史——07绍兴和议和金迁都燕京;08土尔扈特回归;09辽与西夏比较。(北大张帆)
 
(2)中国近现代史:
 
抗日战争——08陕甘宁边区选举制度、废除治外法权;09台儿庄战役特征。
 
(3)世界史:
 
美国史——07美国反危机和反法西斯;08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09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法大杨玉圣)
 
工业革命影响——07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08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09工业社会后工厂纪律严格。
 
2、依据课程标准,突破教材知识、结论的表述,能力立意——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解释,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
 
(1)材料题为主,论从史出,而不是从课文出,适应一标多本的课改需要
 
07——湘军组织形式、北京某街道老路牌、1956—1965年间我国示意图、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08——《康輶纪行》、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一战、陕甘宁边区选举制度、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日本殖产兴业、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
 
09——“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台儿庄战役特征、法国18世纪中期专制王权强化、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工业社会后工厂纪律严格、20世纪全球化。
 
(2)个别材料题直接出自新教材
 
09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第四单元第3课(P51)。
 
(3)体现文明史观的价值取向
 
如制度文明:07中国近代军事制度;08唐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09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工业文明:07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08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09工业社会后工厂纪律严格。
 
文明冲突与融合:07新军主要特点、近代民教冲突、北京某街道外文老路牌;08陕甘宁边区选举制度、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唐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09汉初南方楚文化影响、唐代文化“南朝化”、“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20世纪全球化、三角贸易等。
 
(4)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07北京题、08新中国成立意义、土尔扈特人回归、09取消农业税等。
 
三、启示
 
(一)教学与高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1、呼应新课改、脱离教材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近年高考从教材表述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试题越来越少,这是一种趋势。
 
07北京某街道老路牌;08日本殖产兴业、英国文官制度;09“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工业社会后工厂纪律严格等。
 
2、“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
 
(1)从《历史教学》近三年发表的高考研究、命题研究的文章来看,就一目了然了:
 
豆艳荣:《2007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第26题评论》
 
豆艳荣:《这段话中的“他们”指谁?——2007年上海高考卷A组第7题辨误》
 
周明学:《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王 生:《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应力戒两种倾向——以2007年粤、鲁、琼、宁四省区的高考试题为例》
 
冯一下:《“美丽的简单化”与历史学科测评——以冷战史试题及其答案为例的讨论》
 
李 勇:《对一则高考题引用材料的质疑》
 
张永谦:《也谈试题的命制不能“想当然”》
 
刘汝明:《中国是如何废除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2008届高考文宗全国卷(一)第17题评析》
 
王 涛:《高考试题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
 
何成刚、沈为慧:《引用材料要注意准确性》
 
张 波:《是学生错了还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2008年天津文综考试第23题的讨论》
 
何成刚、沈为慧:《材料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陈 畅:《对历史高考命题的反思》
 
高景龙:《山东文综卷明朝服饰选择题商榷》
 
冯一下:《精心编制历史试题的答案》
 
陶 涛:《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第21题质疑》
 
余柏青、周禄丰:《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1第20题评析》
 
何成刚、沈为慧:《史料缺陷与论从史出——以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7题为例》
 
薛伟强、李宝江:《引用材料命题须尊重材料的原意》
 
许春凤:《引用材料命题应注意科学性》
 
冯一下:《也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2009年“文综”安徽卷第36题献疑》
 
张永谦、韩部善:《关于2009年几道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商榷》
 
(2)在《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兰璇老师《一份好试卷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指出: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但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和技术方面,又是一个小国。
 
考试命题与测验编制就是其中薄弱环节之一。要实现从“考试大国”向“评价大国”的转变,考试命题与测验编制是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
 
临时招募一群没有受过命题专业系统培训的专家,关在一个“与世隔绝” 的宾馆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个月后,一份精心炮制的试卷便新鲜出炉了。这幅景象当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考试命题与测验编制的现状,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在此环节存在的一大问题,即太过依赖命题专家个体的经验与判断,缺乏专业测量评价机构的支持与合作。
 
在高考等大规模测试中,命题小组往往是由教育部或地方考试中心临时招募的大学学科专家、考试院(中心)专家,以及各级教学科研人员和中学教师组成。在这样一支命题队伍中,多数成员学科知识基础不错,但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来理解测验所要考察的心理属性或特征,同时缺乏相应的测量学技术和方法验证测验是否真正考察了预期的心理属性或特征。此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同背景的命题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程度也令人质疑。
 
3、中学历史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令人担忧
 
《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上,任世江主编在新年寄语——《提高专业素养,活跃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教教材”的现象十分普遍;灌输结论唯一性仍然很普遍;肯定野蛮和暴力并非个案;一些极“左”的历史认识仍然被宣扬;高考有些试题在鼓励教学创新,而老师看不清指挥的方向。
 
(二)教学与训练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重要了:
 
1、提高专业素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任世江主编建议:重视学习,不断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汲取学术研究的成果。
 
2、研究课程标准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课标是上位概念,是教材编写、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老师要认真解读、研究课标。
 
3、“用教材教”是提高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从课标到教材,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老师都应该体现自主性、选择性,注意“二度开发”;教材不是“圣经”,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所以老师根据课标、其他版本教材和对高考的把握,可以大胆处理教材;教案以预设为主;教学以三维目标为统领,预设与生成并重,按照“以学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
 
4、测试题与高考“对路”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1)在题干情景材料的挑选上,能否注意到以下几点:
 
A、应该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有类似性。既不能相同,否则测量的行为目标就可能转化为测量记忆内容了,测量结果的效度就会降低;也不能相离,否则考生只能瞎猜,测量结果的效度同样会降低。
 
B、情景材料应该不含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或者所含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不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
 
C、情景材料避免过于专业,过于专业的内容往往容易超过大多数考生的认知范围等等。
 
(2)在选项的设计上,正确的选项应该与材料的观点保持一致。
 
四、模拟题例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