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 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概述。据此可知,当时()
    
        
            | 人物  | 概述 | 
        
            | 李悝  (公元前455—前395年)  | 魏都安邑人,其主持变法曾使魏国一度强大起来,但他的改革未能延续。 | 
        
            | 吴起  (公元前440—前381年)  | 卫国左氏人,曾事鲁,做过曾子的学生,后吴起母死,而吴起却未赴丧,后去魏而事魏不长,“即之楚”。 | 
        
            | 商鞅  (公元前390—前338年)  | 卫国人,“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将商鞅举荐给魏惠王,然而魏惠王不用,后入秦。 | 
    
 
A. 法家思想实践受到一定制约                   B. 法家思想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C. 儒家的仁政思想仍难以推行                   D. 德治与法治间斗争较为激烈
2. 有学者指出:资产阶级在18世纪为其自身设计的法律体制,主要是以包括罗马法、封建法、公教法、王室法、商人法和自然法在内的六类法律为根据,并对之加以承袭而形成的。这六类法律反映了现实权力的格局。这说明()
A. 罗马法为后世立法提供参考范例               B. 法律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的需要
C.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实用性较强               D. 法律制度建设受政治局势的影响